棕脸拟鹟莺

Abroscopus albogularis   Horsfield et Moore
   

  8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成鸟 前额、眼先、眉纹、眼周、颊及耳羽等整个头的两侧呈棕红色;头顶淡棕黄绿色,侧冠纹黑色,从前额伸达枕侧;背和肩羽、翅上覆羽及内侧飞羽表面黄橄榄绿色,腰羽淡黄白色;飞羽和尾羽暗褐,外缘黄绿色。颏、喉和胸、腹部白色,喉部具黑色纵纹,胸部或多或少渲染淡黄绿色;腋羽、翅下覆羽和尾下覆羽淡黄色。
虹膜暗褐;上嘴黄褐,下嘴淡黄褐色;跗蹠、趾和爪肉褐色。
幼鸟 与成鸟相似,但羽色较浅淡。前额和头侧呈淡棕黄色;颏、喉至上胸淡灰白色,喉部中央显现少量黑色细纹;胸部渲染淡黄绿色;黑色侧冠纹不甚明显。
 量衡度:
  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
♂♂(4) 5, 5 92, 95 7, 8 43, 47 38, 40 15, 16
5, 5 96, 103 9, 9 48, 49 41, 42 17, 17
♀♀(3) 5, 6 97, 100 8, 8 45, 46 40, 44 16, 16
6 -- 8 47 -- 16

鉴别特征

全长92-96mm。脸部至颈侧棕红色,侧冠纹黑色,头顶黄绿色;背羽橄榄绿,腰羽淡黄白色。颏、喉和胸腹部白色,喉部具黑色纵纹;胸部多少渲染淡黄色。两性相似。

大小

  量衡度:
  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
♂♂(4) 5, 5 92, 95 7, 8 43, 47 38, 40 15, 16
5, 5 96, 103 9, 9 48, 49 41, 42 17, 17
♀♀(3) 5, 6 97, 100 8, 8 45, 46 40, 44 16, 16
6 -- 8 47 -- 16

生物学

生态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、针叶林和竹林、灌木草丛之上,多在林缘活动,觅食昆虫。鸣声尖锐,常发吱吱叫声。繁殖期4-6月,巢用竹叶、草和苔藓等筑成,形如杯状,放置于竹丛的枝杈处,离地面约30cm,每巢产卵3-5枚 (Ali & Ripley, 1973)。

国外分布

尼泊尔,印度北部和东北部,孟加拉,缅甸,泰国西北部及老挝和越南北部。

国内分布

甘肃东南部、陕西南部、四川、贵州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浙江、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和海南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。

分类讨论

全世界记录3亚种 (Howard & Moore, 1980; Mayr & Cottrell, 1986),中国记录2亚种。


检索表文本

亚种检索表

头侧的棕红色较浓艳------------------华南亚种A. a. fulvifacies
头侧的棕红色较浅淡-----------------指名亚种A. a. albogularis